虎山巖
- 發布日期:
- 最後更新日期:112-10-02
- 資料點閱次數:771
虎山巖寺的創建,源起於清雍正年間的一段神奇往事。據說當時口庄一帶的牧童以草庵供奉泥塑觀音,祈求牛隻免於逃失,後來草庵撤除,牧童反而若有所失,怔忡不寧,牧童家長於是提議建寺供奉觀音,企求平安。
直至乾隆丁卯(三)年間,鄉民賴鳳高獻地4.5公頃,於是募建了今日的虎山巖寺。該寺坐落在背依山丘的「虎顎」之處,嗣後即發展為當地的信仰重鎮。但在日據時期,因管理不善,寺院多所破壞,臺灣光復後,才由村民主動發起募款改建,並以小額的金錢和白米,積少成多,充分展現農村社會鄉民虔誠而樸實的信仰情懷。寺院經修葺之後,「原有土角改用紅磚,原有泥土改用水泥,規模字向照舊,廟貌莊嚴一新。」(虎山岩重建碑記)
廟中主祀觀世音菩薩,配祀十八羅漢、註生娘娘、五穀王、城隍爺和福德正神。全院為單殿式三合院建築,院前有兩道護牆,內外牆之間為一廣場,左右兩側各自矗立著綠蔭滿地的大榕樹,其中右側樹齡超過兩百年的古榕,更被文獻會列為珍貴老樹加以保護。沿古榕前行,有一水池,為「金龍池」,池畔彷古宮殿的兩層樓建築,係近年來擴建為信徒用齋及講經、聽經的場所。「聽竹亭」夾處在「金龍池」與古榕之間,意境頗富文人風雅;由此逕走上方斜坡,林木蔟擁下,還有一座較為華麗的「祈雨亭」,則又兼具農業社會民心的實際需求了。相對的廣場左側,以石塊堆聚成穴,穴前一對人工塑造的伏臥石虎,生動可愛,與「金龍池」配對,突顯此處「龍潭虎穴」的絕佳風水!
越過廣場,內牆左右各有一座小山門,形制小巧而方正,門上有頂,肅穆卻不失精緻。正殿單開叉「燕尾」式的屋脊,曲翹的尾端,彷彿伸向浩瀚穹蒼,象徵著宗教的神密莊嚴;就藝術的眼光而言,優美的線條也同時使得整棟建築的造型更加活潑。此外,屋脊正中央並置寶塔,以為佛法弗界。左右兩邊的廂房屋頂,則採用另一種廟宇常用的木型馬背式風格,五邊平角,大方明快,曲脊下的山牆,有鮮黃色的懸魚,像是垂著吉祥墜子的裝飾品。廂房正面牆身轉角的墀頭上,還有一幅牧童騎牛的陶塑圖樣,呼應著虎山巖寺的起源傳說。
虎山巖寺平時遊人不多,僅在少數特定的宗教節日中才見人潮。近年來,人工化「主題樂園」風行,具有自然優美景緻的「虎岩聽竹」反倒相形失色。然而,自民國79年省府民政廳、旅遊局分別將「虎山巖」規劃為古蹟保存區、遊憩區之後,陸續完成寺院周邊停車場和景觀綠化、美化、新建服務台等工程,讓此一天然幽絕之地,更添幾許清新秀麗。
交通導引
自行開車:由中山高速公路(國道1號)下彰化交流道往彰化市方向→接中華西路(台19)→右轉中山路(台1)→左轉大埔路(縣137)南行至白沙坑→左轉虎山街即達虎山巖。
搭車:搭往花壇、田中之彰化客運,至白沙坑站下車,循路標步行30分鐘可抵。